多年以后,当孟奎回到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的机关大楼办公时,他一定还会经常想起在铜梁区水口镇树荫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那些日子,那里有他流过的汗,洒过的泪,帮过的人和干过的事。
从2021年5月至今,驻村一年多时间,孟奎按照驻村工作职能职责,全方位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高位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效果显著。为树荫村编制了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完成了42个乡村振兴项目。同时,注重盘活资源,实现效益转化,在精细管理与市场渠道畅通上下功夫,把村集体在荒山荒坡上发展的600余亩四季经果,转化为名符其实的年产值上百万元的“花语果乡”水果基地;还将本村农副产品统一纳入了新注册的“君子树荫”公共品牌;他还通过策划农旅活动带动周边村民发展零售、餐饮、土特产等产业……如今,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6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吸纳本村村民务工年收入达到30余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分红20余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让树荫村村集体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乡村振兴带头人有什么秘诀?孟奎说,为村民谋思路、出点子、办实事,念好“五字经”——“勤、准、融、诚、合”,才能开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孟书记在与歇凉的村民们拉家常
“勤”——勤走访,真情换真心
孟奎是一名团职干部转业军人,多年来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工作,2019年被评为“重庆市模范退役军人”。驻村之前,是市乡村振兴局一级调研员,走过全市大大小小诸多乡村,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政策以及我市乡村振兴的推进情况都能信手拈来。对于被派驻到树荫村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孟奎认为,正好可以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了。
刚到村里第一天,孟奎就开始走村窜户,做记录、建台账。
老甘是村里的一个单身“五保户”老人,性格孤僻、怪异,一直同周围干部群众的关系紧张,谁去劝也不听。甘家距离村委会办公室不到两公里路,孟奎就三天两头去他家坐坐,找个理由就把他夸奖一番。
“老甘啊,今天穿得好精神哟,哪里看得出是这把岁数的人嘛。”
“今天屋头收拾得好干净,我要号召大家向你学习。”
“老甘你为集体的事情仗义执言,你就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很有大局意识和集体意识嘛。”
……
一来二往,两人很快熟络了起来。
孟奎告诉记者,今年第六村民小组修路,需要村民自筹部分资金,甘世全不但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还主动出资300元。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早上工程队一开工,他就去现场盯着。足足坚持了一个多月,没有耽误过一天。
“本来作为‘五保户’可以不用出钱,修的那两公里路也不经过他家。但他说想要为大家做点事,弥补以前的过错,让我很受感动。”
孟书记在查看村便道的施工质量
对于这样一位与周边邻里搞不好关系的“问题户”,孟奎说,一定要给予他一份尊重。“要放下身段,耐心地听他讲,换位思考,积极回应他的诉求,多肯定他的优点,用真心换真情。”
“目前全村32个贫困户、92个人,其中42人在外务工,在铜梁区以外打工的有21人。”
如今,孟奎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还建立并勤于更新“四个台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台账,把医疗、教育、收入等情况纳入台账管理;脱贫户务工就业登记台账,及时掌握务工收入情况;产业发展登记台账,及时掌握产业增收情况;帮扶小额信贷台账,及时了解脱贫人口生产发展资金需求情况。
“准”——准定位,发展有方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和前提。此前树荫村通过发展血橙、桃子等水果产业整体脱贫摘帽,但基础比较薄弱,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重大问题。
“选好一条路子,找准突破口。”
去年驻村工作开始以后,孟奎组织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研究学习各地乡村振兴成功和失败案例,并对树荫村的区位优势、资源利用、发展前景等进行认真、准确的研判和分析,按照铜梁区委区政府“淮远示范片区”的总体思路和规划,确立了树荫村以农旅融合为突破口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
“规划要精准,项目要找准,市场要瞄准,分配要对准。”孟奎介绍说,工作队先后到渝北、合川、万州、涪陵等地考察学习柑橘产业发展、农家乐旅游、林下养殖土鸡、蔬菜大棚生产等产业。并且邀请规划设计院、乡村旅游互联网运营企业、市农家乐协会、市农投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到树荫村实地考察,从设计、施工、运营、销售等角度汲取专家意见,编制完成了以体验农业和“溪戏”为特色农旅融合项目的《树荫村“农趣谷”农旅融合发展规划》。
他说,只有细化了产业发展项目库,才便于上级资金快速、准确的投入使用,多项目协同发挥最大效能;同时注重运营模式和市场对接以保证项目建成后准确、有效运营,真正发挥经济效益。
目前,树荫村已发展血橙产业264亩,脆桃产业200亩,百香果产业50亩,长叶香橙50亩,澳得罗达李50亩,生态鱼20亩,鱼稻共生50亩,大棚育苗基地5亩。通过争取各级乡村振兴扶持资金近800万元,树荫村建成了50亩稻田养鱼项目;与四川航空公司合作,专为川航供应血橙,每年收入10多万元。
孟书记在了解村里的李子树生长情况
“现在到树荫村,可赏花、摘果、摸鱼、吊虾、露营……亲子游、教学实践,一年四季都有耍头!”
孟奎称,当前,村集体经济正按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农旅融合发展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树荫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融”——融身份,与群众共情
“到乡村工作必须接地气,与村民拉近感情,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驱动他们的内生动力,改变自己。”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孟奎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只有放下身段,主动融入群众,掌握基层情况,摸清群众心思,才能解开心结,讲清道理,老百姓才会听干部的。”
去年五月,孟奎刚到树荫村不久,恰逢村支两委、村民小组换届选举。有村民不满选举结果,煽动组织家人、亲戚上访滋事。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权利,法治社会,所有的行为规范都需要用法律来约束。”孟奎多次深入这个村民家中,与他交朋友,聊天谈心。得知“心结”原来是其家中仅一名独生女,误以为村民们都在背地里笑话“没人传宗接代”,而对身边所有人都产生抵触情绪。
孟奎在耐心开导他和家人的同时,还走访了多家村户,希望大家能彼此尊重,互相谦让。在孟奎的努力下,矛盾纠纷得到成功调解。“现在他们家遇到问题和困难,不再是莽撞地闹事,而是向村委请求帮助。”
第一村民小组村民高兴惠常年喜欢捡很多废品回家,屋里和院子里堆满了废品,污水横流,苍蝇乱飞,影响了村里的环境卫生,谁去劝他也不听。
孟奎得知这个情况,去他家里走访,送给他一瓶酒,还对他承诺说,家里不搞好环境卫生,会影响大家的健康。只要把卫生做好了,一定来陪他聊天,吃饭。
过了半个月,孟奎又去了一趟,老高已经把院子里面的垃圾全部丢弃了,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老高说,“既然书记都不嫌弃我,我怎么也要听书记的,把卫生打扫好。”
孟书记走访村民掌握情况
“诚”——诚帮扶,为民办实事
“家里还有好几百斤葛根粉没卖掉,能不能帮帮忙推销?”“没问题,我来想办法!”
前不久,孟奎接到村民葛根粉滞销的求助,他迅速行动,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动身边亲朋好友购买等方式,积极帮助树荫村推销野生葛根粉,短短两周时间,卖掉700余斤葛根粉,创收一万多元。
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用诚意进行消费帮扶,这只是孟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孟奎还积极对接市乡村振兴局、重庆江北机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和铜梁区住建委、人社局、畜牧中心等众多机关干部职工,发动个人战友圈、同学圈、朋友圈采购脱贫户家中滞销的农产品7万余元,采购村集体种植的水果10万余元。
“消费帮扶是助力脱贫人口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今年6月份,孟奎又带头帮助村里销售桃子1万余元,同时还开始紧锣密鼓筹备冬季血橙上市的预售工作。
“聚焦村民‘急难愁盼’,他们反映的生产生活上的问题要一件一件抓落实。”
孟奎说,去年夏天,树荫村个别生猪养殖户发现非洲猪瘟发病,工作队立即对全村100余户开展预防宣传活动,并协调区畜牧中心提供消毒药品,将消毒药水发放到养殖户手中,耐心细致教群众消毒方法,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驻村一年多来,工作队还不断联系市农科院、区建筑设计院、区畜牧中心和一些产业龙头企业,派出专家在水果管护、林下养殖、施工管理、瘟疫防治等方面长期开展现场教学、实操演练等技术指导,提高了乡村人才实践能力。
孟书记组织召开村民院坝会
“合”——多配合,基层解难题
如今行走在树荫村,一股乡村和谐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成片的果林、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划一的青瓦屋顶、礼让谦逊的村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村民们的幸福感不仅来源于村集体经济卓有成效,还得益于有效的基层治理。
“你把环境整美观,居住条件大改善;儿孙回来好喜欢,也愿陪你住几天;养成生活好习惯,日子过得蜜蜜甜……”树荫村的老老少少平日没事就会习惯性地哼唱几句。
这首歌曲是去年7月,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起开展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动员周活动,针对部分群众居家环境差、生活陋习多的问题,孟奎自己编写了这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劝导歌》,还印制成海报发放到每一个村民家中。
对个别思想固化、不愿改善人居环境的村民,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多次上门拉近感情,主动帮其打扫房屋院落的卫生。工作队还自掏腰包帮修屋顶、送酒、送油等,通过这样暖心的举动感化村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干部干,群众看,那也不行。对上级提出的工作要求要‘服从’‘配合’;与村支‘两委’一起工作要‘相互配合’;面对村民的矛盾、需求要‘协调’和‘配合’。”
孟奎说,在树荫村,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工作目标一致,高度配合,相互配合,相互协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但同时角色分工也要有所区分,工作队必须积极发挥指导协调、密切配合的作用。
“群众需求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弱势群体在第一时间得到扶助,就从源头上预防了矛盾发生,减少了不稳定因素,有效促进了乡村和谐。”
如今的树荫村,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生活幸福。“我们的目标是让树荫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心气齐,环境美,邻里之间更和睦。”孟奎说,除了念好“勤、准、融、诚、合”五字经,打开驻村工作新局面以外,村集体经济发展还要做好“八个一”,建好一支队伍;做好一个总体规划;策划一批项目;争取一批资金;确立一套发展机制;注册一个农产品公共品牌“君子树荫”;设计一套农产品包装;建立一套分配机制。
他说,五年内,树荫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要突破300万元。下一步,还要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山顶星空瞭望露营基地、山腰水果采摘基地、山脚稻田养鱼基地、“花语果乡”赏花采摘基地,与两所大学合建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